4.1 欧洲塑料回收情况
据报道,欧洲再生塑料平均回收率在45%以上,德国塑料回收率达60%。再生塑料在环保意识强的德国市场前景可观。目前德国注重包装材料回收,许多超市都备有不同的容器,以便就地分类回收顾客不需要的包装。
意大利是目前欧洲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工作做得较好的国家。意大利的废塑料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4% ,其回收率可达28% 。意大利还研制出从城市固体垃圾中分离废旧塑料的机械装置。意大利对塑料回收一般是将塑料碎片和纸片一起收集,分离后的PE制品经粉碎后,用磁筛除去铁等金属杂质,经清洗、脱水、干燥后,通过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这种回收料加入新料,可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可生产垃圾袋、异型材、中空制品等。
4.2 美国塑料回收情况
美国是世界塑料制品用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消费塑料5 100万t,全国拥有6 800多个回收点。据统计,2000年,美国年生产塑料制品3 400余万吨,废旧塑料超过1 600万t。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展开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广泛研究。美国回收利用塑料制品的比例为:包装制品占50% ,建筑材料占18% ,消费品1l%,汽车配件5% ,电子电气制品3% ,其它13% 。如按塑料材料分类所占比例分别为聚烯烃类占61% ,聚氯乙烯占13% ,聚苯乙烯占10% ,聚酯类占11% ,其它占5%。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废旧塑料回收率近10% ;在20世纪末废旧塑料回收率达35%以上。其中,燃烧废塑料回收能源由20世纪80年代的3%增至18%;废塑料制品的掩埋率从96%下降到37% 。美国在燃烧废塑料利用热能,热分解提取化工原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另外,美国各州为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使用了立法这样的强硬措施。据悉,可口可乐公司2003年有80%的饮料瓶使用了10%的聚酯再生料,2005年将实现在全部瓶子中使用10% 的再生料的目标,由此获得了塑料再设计计划奖,该公司在饮料瓶中使用再生料并走向商业化所作的贡献得到了肯定。
据美国塑料理事会(APC)、美国国家聚酯包装资源协会(NAPCOR)、美国塑料回收商联合会(APR)和美国国家软饮料协会(NSDA)联合研究的成果(2002年全国塑料回收利用报告》称,2002年,聚酯包装容器的回收率为19.8% ,而HDPE包装容器的回收率为24.2% 。而在1995年,美国聚酯瓶的回收率接近40%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逐年降低,尽管社会各界采用各种方式搜集废旧塑料瓶,但是美国塑料瓶回收率却在逐年下降。
美国塑料理事会(APE)有统计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起废塑料回收再生工业已翻了两番,已有超过1 700家企业从事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加工。在美国中西部回收再生工厂最多,有593家;南部设有415家;回收量最大的为PET及HDPE包装。全国有74个“消费后”(post—con su m er)塑料再生公司,主要从事塑料瓶回收加工;其中20家主要回收PET瓶;58家针对HDPE瓶;4家公司能回收再生两种塑瓶。全国塑料回收再生业共雇用了约5.3万名员工。
4.3 澳大利亚塑料回收情况
2003年澳大利亚塑料消费总量为152.14万t,回收塑料共计18.94万t,其中本地加工再利用l3.07万t,出口58 678 t(比2002年上升36%)。2003年其回收率为12.4%(回收量/消费量),其中塑料包装回收134 905 t,为该年度塑料包装消费量的20.5% 。
4.4 日本塑料回收情况
据报道,日本塑料回收利用率在60%以上。最近收集到的日本资料显示,2003年日本合成树脂产量1 398万t,出口量403万t,进口量125万t,其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为1 120万t。塑料制品消费量为1 101万t,使用后制品排出量为913万t,加上生产、加工损耗量(未使用)88万t,废塑料总排出量为1 001万t。其中材料再利用量为164万t,占16% ;化学再利用(油/煤气/高炉原料)为33万t,占3% ;热能再利用(固体燃料43万t、废塑料发电217万t、热燃烧127万t)为38)万t,占39% ;未利用(单纯燃烧152万t、填埋265万t)为417万t,占42% 。其中材料、化学、热能再利用为有效利用量,比例为58%。该年度日本再生塑料投入到原料生产制品的量仅为97万t,占其材料回收量的59% ,占其废塑料总量的不到1/10。
2004年日本PET树脂产量为119.5万t,进口PET树脂为39.8万t,进入原料循环的再生PET树脂量为14.8万t,出口量为5.8万t,合计消费量为168.3万t。其用途为:纤维52万t;瓶55万t,其中饮料瓶49万t,酱油瓶1.1万t,酒瓶1.3万t,调料瓶1.3万t,食用油瓶0.3万t,洗涤剂瓶0.4万t,化妆品瓶0.9万t,其它0.7万t。薄膜27.2万t,其中包装用7.4万t,非包装用19.8万t;薄板18.8万t;其它15.3万t。日本PET瓶的回收主要是指饮料(饮料、酱油、酒)瓶的回收,这部分是日本法律强制回收的PET瓶;其中指定法人回收量为19.2万t,非指定法人回收量4.7万t,企业回收量为8.1万t,未确认量l9.4万t。其PET瓶的回收率为58.19% ,据推算使用后塑料瓶的出口量约为l9.5万t。
5 塑料再生行业存在的问题
再生塑料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具有很高再生价值的资源,尽管我国塑料再生行业整体规模大,企业数量、从业人员众多,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5.1 塑料再生行业基础薄弱,缺乏引导
(1)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分布广、盈利能力弱。
(2)进入行业门槛低,重复投资、二次污染严重。目前再生塑料市场发展前景看好,是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节约型循环经济之一,刺激了行业盲目投资。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有些小企业无视环保要求加工。一些人在利益驱动下忽视环境保护,不按照环保要求加工,甚至使用工业碱水清洗塑料,废水不循环使用或者不加处理排放,废渣不加处理随意堆放、丢弃,造成环境二次污染。据说有些地方地下水已被污染,产生了严重后果。
(3)大多数小企业经营困难,竞争无序形成恶性循环。行业发展缺乏引导,加工、交易技术标准要求低,经营不规范,竞争无序易形成恶性循环。
(4)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再生塑料品质不高。塑料再生利用应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但某些地方实际现状不容乐观。从事再生塑料回收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水平有限,未经专门培训,再生塑料品质不高。再生塑料回收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环境意识亟待提高。
(5)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市场上的再生塑料产品良莠不齐,品质不一,经济秩序不佳,造成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6)再生塑料有效利用率不高,装备技术水平提升不快。塑料再生装备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再生塑料有效利用率不高,成为行业发展瓶颈。另外,在再生塑料回收、加工、交易场所应对再生塑料集中处置,清洗塑料用水应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循环利用或者达标排放,避免造成回收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应引起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加强市场规范和综合治理。
(7)社会对塑料再生环保作用的认知度不够,宣传不够。塑料再生利用是解决塑料与环境问题非常有效的途径。塑料的出现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方便和提高、经济腾飞、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塑料本身是环境友好材料,然而仅仅因为人们不负责任地乱抛乱丢行为造成社会上某些媒体对塑料不负责任、不公平的责难是不对的。人们一边享受着塑料带来的方便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一边却散布“塑料有毒”、“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等诸如此类的奇谈怪论。
再生塑料与原生料一样应用广泛,但缺乏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开发;缺乏再生产品推广应用的扶持政策;缺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行业标准、规范的强制性实施;缺乏社会对该行业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5.2 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技术更新投入不足
塑料再生行业一方面存在盲目投资,一方面却在技术更新上投入不足。
再生塑料回收再利用加工企业在规模、管理、产品质量、技术投入上达不到一定程度,就不容易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在考察循环技术的经济性时我们发现对再生塑料的收集和分类的处理费用占了近一半,如果不考虑此类费用,其预处理和加工费用与要出售产品的价值大体相当。因此大多数回收、加工企业步履艰难,存在生存问题。除非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对循环项目进行补贴和减免税收。
5.3 行业发展环境差,社会舆论对该行业存在偏见
塑料再生利用行业是在为社会、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一直默默无闻地做贡献,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反而要受到人们、某些媒体不公正的对待。据我们所知,国外许多国家采取向产品制造企业收取污染处置费的办法,建立专项基金,向指定回收企业支付处置费,由其回收使用后的产品,达到了高效回收的效果,不仅使资源再生,而且保护了环境,可以达到理想回收目的。这是一个系统在起作用,是集中和授权的管理,也是国家2l世纪远景目标的要求,这种成熟的做法是我国当前形势迫切需要借鉴的。
5.4 沿海与内地差别大,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地区由于市场需求强劲,市场集中度较高,投入产出比较高;采用的处理技术和装备较先进,加工协作程度较高,产品质量较高;塑料再生水平普遍高于内地,发展前景乐观;而内地塑料再生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相对落后,如果要靠市场自发解决问题还要多年。
塑料再生行业还存在发展瓶颈,如先进技术采用不够;政策支持缺乏透明化、明晰化;回收利用企业缺乏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塑料再生利用缺乏明确的技术指导依据。
6 再生塑料行业发展战略
再生塑料回收再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市场发展表明,废弃塑料再生利用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它需要建立起全社会全方位的综合回收处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再生利用系统,也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如行业专业协会的有效配合,制定相关条例加以保证。关注再生塑料回收再利用事业的人士和相关企业应联合起来,积极推动企业重组、并购,利用市场经济杠杆作用增加规模企业的数量,加强信息交流,开拓新产品,研究开发塑料再生利用新技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6.1 再生塑料行业发展指导思想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生产和使用各类节约型消费品,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珍惜再生资源、降低能源、材料消耗、减少废弃物产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环保节约型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展望中国经济保持连年稳定增长的前景时,塑料再生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2 再生塑料行业发展目标
根据行业发展、资源循环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再生塑料回收再利用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会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塑料再生行业作为重要的环保产业继续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发展空间很大。预计“十一五”期问产业发展将面临重大结构调整。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求稳定,着重于科技开发和市场引导逐步走向规范化,回收利用量和回收率均有所增长。预计到2010年,国内塑料实际表观消费量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发展,将达3 900多万吨,塑料回收量将达到1 000万t,回收率将达25%。
同时,塑料再生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在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应加快研发、引进先进再生塑料处理装备,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全行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改变过去散、乱、差的局面等,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6.3 再生塑料行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目前,我国塑料再生行业主要回收渠道畅通,总体回收率增速较快,市场繁荣。但是市场竞争激烈、再生利用率偏低、利润空间不大、技术落后等问题仍制约着行业快速健康发展。故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深加工将是本行业发展的方向,培育一些对行业发展有示范作用的规模化企业和规范化的加工、交易市场应当成为行业发展重点。特别是要达到在回收过程集中化、在处置过程规范化的要求。
6.4 再生塑料行业发展趋势
6.4.1 塑料再生发展前景广阔
塑料材料能够循环使用,而且它的使用不仅节约了大量能源和其它资源,还可以再生利用,是新型环境友好材料。我国再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省资源、省能源、省材料和环境保护事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新型环保产业。例如塑木制品,用于建筑材料、铁道枕木、界桩、隔音板材、下水井盖、农用的简单制品、家具和装潢等。有些塑料还能用作涂料原料,在钢铁厂用作还原剂。废弃塑料在日本用来发电,在挪威用来建设高速公路,在美国用来做铁道枕木。总之,再生塑料有很多用途,亟待开发利用。
6.4.2 再生塑料企业规模化发展条件成熟
塑料再生加工正在由低质量、高能耗向高质量、低能耗、多品种、高技术的方向发展。塑料再生利用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再生塑料回收再利用交易、加工市场通过市场作用不断规范经营,分工协作明确,逐渐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产业集聚度增加,规模化发展条件成熟。
6.4.3 塑料再生行业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塑料再生利用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要开发出不同类型的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产品。随着塑料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更多再生塑料回收品种将细分,促使市场专业化、细分化,回收利用行业整体水平将得到提升。
6.4.4 塑料再生行业相关政策、标准逐步完善,健康发展有据可循
为使塑料材料走上持续发展之路,在材料的制备及制品设计时就要考虑环境问题,使塑料材料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包括再生塑料回收标志、标识的推广使用。
我国正在建立或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参照国外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制定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和出台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国外发展静脉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
7 再生塑料行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十一五”期间塑料回收再生利用行业发展建议和措施:应对该行业集中授权管理,规范回收渠道;加强行业引导和宣传,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健全回收体制,强制使用回收标志、标识等行业规范;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拓宽应用领域;培养和发展重点规模企业,以点带面,提升规范市场的示范作用;发挥行业协会职能,加强回收人员培训,提高综合回收率。
7.1 从源头上阻止和减少废物
为使塑料在经济过程中能够可持续发展,在材料制备和制品设计时就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在体现利润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原料的耗费,使塑料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程度。如在塑料制品进入市场前就采用塑料的分类标志,标明塑料制品或其配套零件的材料属性,便于回收时分类。
这样做本身就保护了该产品的制造者和所在的行业,促使减少在该零件上的塑料原材料的使用量,对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有利。另外,材料使用采用标准化、专用化和标记化,使材料易于回收。所以,为了解决循环时的困难,下列措施应予考虑:
- 产品标准化,采用统一的材料制造相同的产品;
- 设计的产品要易于拆卸和分离;
· 要标注材料的种类;
- 尽量减少使用材料种类;
- 采用新型的阻燃技术等。
由于不同塑料在不同应用时的寿命不同,产品和废品之间在数量上没有确切的直接的联系。许多塑料被缩短使用期限,因此实际上得到的废弃物更多。然而塑料在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中要产生废物,这些废物能被合理地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7.2 授权的集中管理
再生塑料是垃圾中热值最高的,再利用价值也很高,如果能够使再生塑料有效地达到再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回收和处置的强制性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国家的法律、法规或政府行政措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废弃物处置各方的责任要明确,加强统一管理。
再生塑料回收和处置的集中化、规范化应是政府支持并授权设立的再生塑料回收再利用营运机构主导对再生塑料的综合处置并能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建立再生塑料的综合处置机制是解决再生塑料出路的有效办法。虽然我国再生塑料的回收利用有较大的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绝大多数的再生塑料回收利用考虑到我国劳动力便宜,废旧家电的拆解可以是劳动密集型的,能使废旧家电在拆解回收过程中的浪费减少到最低,但我们追求的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高效的处理过程。这对其它含塑料的产品的回收同样是适用的。对于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再生塑料残杂以及不易分离和不值得回收的再生塑料,建议采取生物降解塑料或者能量回收的办法进行处理,最后再考虑焚烧和填埋的最终处置,或以国家相关的环境标准排放。
7.3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治理“白色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当前应在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抓好舆论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减量、回收再用、再生利用、降解材料的治理对策,实施省资源化(减容、减量)、再资源化(回收利用)、无害化(可降解)等多法并举,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对策和措施,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激发企业参与塑料再生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7.4 加大科技投入,推广示范工程经验
在再生塑料应用领域的研究开发方面加大投入,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推动再生塑料回收利用,加快再生塑料处理的产业规模化进程,促进再生塑料转化为可用资源。加强再生塑料回收利用的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努力提高从事再生塑料回收人员的素质,强化他们的再生塑料识别能力。积极推广试点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塑料再生产业健康发展。
7.5 加强再生塑料进口管理,防止“洋垃圾”入境
废旧塑料资源被现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类的第二矿藏”、“城市里的宝藏”。我国作为能源需求大国,进口废旧塑料可为国家节约资源,缓解国内的塑料原料供需矛盾,是对我国塑料原材料紧缺的有益补充,是国内塑料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国家需进一步加强对废塑料进口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进口塑料垃圾行为,并通过出台相关法规、标准、市场准人条件等方式来积极引导塑料回收再利用,加强对国内塑料再生加工行业的管理,逐步取消作坊式的工厂,建立大型的废塑料再生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7.6 加强行业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要加强塑料行业管理,发挥行业协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桥粱与纽带作用。行业协会是机构改革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引下,正逐渐成长。行业协会以为行业、企业、政府部门服务为宗旨,可以协助政府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和职能,可以避免政策“一刀切”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今天塑料工业的发展围绕着“塑料与环境”这一中心展开。我们相信,塑料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的逐步发展,将促进塑料工业的科技进步,它将成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造福人类的一项事业。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