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在10月底冲上82美元之后,展开了历时一个月的回调,一度回撤至75美元附近。然而,“蹲下去是为了跳得更高”,适当的回调整理是为了消化前期的获利筹码和等待更加有利的战机。在世界经济复苏和美元维持弱势的大背景下,随着季节时间窗口的逐渐来临,油价已经积蓄好充足的上涨动能,准备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击。
失业率和贸易赤字双双高企,美元后市堪忧
美国劳工部最新报告显示,美国10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19万人,10月份失业率从9月份的9.8%攀升至10.2%,自1983年以来首次突破10%关口。经济的恢复并没有带动就业市场的恢复,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作用,所以随着经济刺激政策逐渐到期,企业普遍担忧美国经济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由消费复苏驱动的内生性增长模式,所以继续裁减人手以减少成本渡过经济寒冬。美国9月份的贸易赤字急剧上涨了18.2%,达到365亿美元。9月份的贸易逆差明显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是其自1999年2月份以来的最高单月涨幅,也是自2009年1月份以来的最大贸易逆差。
高达10.2%的失业率再次提醒市场,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根据历史经验,失业率是美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参照指标,美联储只有在失业率见顶的数个月后才会开始加息。疲软的就业数据确认了最近一次美联储议息会议上有关“利率将在长时间内维持在极低水平”的观点。因此,市场对于美联储升息的预期再次降低,加上超出预期的贸易赤字可能会拖慢经济增长,令美国政府降低对经济复苏程度的乐观预期,巩固了市场对于美国可能继续维持弱势美元以提高出口竞争能力的观点。低息美元作为国际融资货币角色的地位仍将稳固,美元承压下跌将对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构成有力的支持。
原油库存稳步下降,季节性行情即将来临
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周三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11月13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减少90万桶至3.368亿桶,汽油库存下降170万桶至2.091亿桶,包括柴油和取暖油在内的馏分油库存减少30万桶至1.674亿桶。整体上来看,年内原油的库存水平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库存数量从4月份的超过3.7亿桶,逐步回落到现在的3.3亿桶附近,处于低位的库存对中长期油价将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加上时间已近11月下旬,逐步进入美国的取暖油消费旺季,美国约80%的家庭在冬季需要使用取暖油取暖,因此冬季是原油的一个季节性需求高峰。根据历史经验,油价在此时段都会倾向于走强。
世界经济改善,能源机构纷纷上调原油需求估值
国际能源署(IEA)在其新的报告中再次上调对2009年和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的预估值。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四季度的需求可能高于2008年同期,为2008年第二季度以来季度需求首次同比增长。IEA表示,上调石油需求预测值的原因在于美国需求数据强于预期,以及中国和沙特阿拉伯需求大幅增长。IEA将2009年石油需求预测值提高22万桶/日至8485万桶/日,同时将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预测值提高14万桶/日至8619万桶/日。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也提高了明年的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预测。在其最新月度石油市场报告中,欧佩克称目前预计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为8507万桶/日,较此前的预测值上升13万桶/日。欧佩克也将2009年世界石油需求预测值上调8万桶/日至8431万桶/日。作为世界上两个权威的能源机构,国际能源署(IEA)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连续两个月提高全球原油的需求估值,显示随着美国和世界经济的不断改善,原油需求开始渐露起色,油价的中长期走势将因此得到有力的支撑。
国内燃料油市场供需两淡,推涨乏力
国际原油期货和新加坡的燃料油纸货双双维持在高位,燃料油价格也在高位持稳,但市场需求平淡,一方面天气转凉,电厂对燃料油需求下降,加上替代产品天然气和煤等产品的逐渐广泛使用,也减少了市场对燃料油的需求。进口燃料油成本高企,国内价格受成本所推动被迫上调。买家因为价格高昂而观望,卖家因为成本的原因也不肯降价销售,因此实际整体出货情况一般,市场处于有价无市的状况。加之原油近期频繁振荡,市场普遍对后市抱以观望的态度,致使市场价格处于难涨难跌的尴尬局面,后市依然缺乏上涨的推动力。
综合上述观点,低利率的货币环境和美国政府对美元弱势的默许,致使美元难以摆脱疲软的困局,客观上也形成了对油价的有力支持;商业原油库存保持在合理水平,即将到来的取暖油消费旺季将提振原油需求;权威能源机构再度发布需求改善的报告坚定了市场对于油价走好的信心;国内市场基本供需维持平淡。根据以上分析,在以美元走势为主导的金融属性和需求改善为主导的商品属性发生利好共振的情况下,原油在经过前期充分的回调整理后将重新迈步上行,这次的目标将是更高远的85美元。沪油虽然自身因素偏弱,但作为与原油高度相关的期货品种,走势具有很强的趋同性。沪油在11月16日开始也展开了补涨行情,预计后市沪油将与原油亦步亦趋,稳步拓展上行空间。
|